类别:
学校
标签:
湖南
城市
学院
益阳
学校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迎宾东路518号
官方网址:www.hncu.net
简介: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千年古城益阳,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 学校的前身为1970年创办的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办的益阳基础大学。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当时的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南城市学院,是全国内陆第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13年5月,学校城乡规划专业高标准通展开更多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千年古城益阳,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
学校的前身为1970年创办的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办的益阳基础大学。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当时的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南城市学院,是全国内陆第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13年5月,学校城乡规划专业高标准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2013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568亩,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各类图书藏书168万册,电子图书917.4GB。设有16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教、艺等多个学科。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665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65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88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1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35人,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4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10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61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4个,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6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7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个。近年来,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
学校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等应用型人才,被喻为“城建人才的摇篮”,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学校连续13年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省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二等奖4项),省部级课题241项;规划建筑设计成果获省部以上奖励18项,是湖南省规划设计领域获奖等级最高、奖项最多的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湖南省十佳优秀理论资助期刊”,由于办刊特色明显,2015年已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文批准更名为《城市学刊》。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我校主持制定的《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积极研究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学校现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公司、土木工程检测中心、黑茶研究所等校办企业,其中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4项甲级设计资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常年聘请语言外教和专业外教来校执教,2007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先后与韩国、新加坡、英国、美国、新西兰、加纳、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换,被马来西亚大使馆授予“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年度优质合作院校”荣誉称号。201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5年正式招生。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等荣誉和奖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建设。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