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评价网
关闭
账号:
密码:
记住我 |
忘记密码?
首页
商品
商家
电影
电视
企业
学校
注册
|
您的账号
密 码
忘记密码?
记住我
2012-09-26
来自:
燕子坞主人
如果你问我是否读过《白鹿原》?我实在很为难。首先说呢,我对故事情节真的一无所知;但其次呢,我又对书里的性描写了如指掌。本书问世时,我刚进入青春期,书店架子上无意抽下,一开卷就被连串的猛料给勾了魂。那天中午,我连午饭都没吃,用一如扫黄办的犀利眼神,把这本书翻了两个小时。后来,每当我心灵空虚时,就会到书店翻翻这本书,因为有了它,逛书店就跟逛窑子一样。
回忆这段往事,不为分享个人的阅读偏好,而是想探讨性描写对于本书的意义。陈忠实说,他把握性描写的原则是“不作诱饵”。我觉得这话言不由衷。
本书一上来就是白嘉轩和六个女人的OOXX,而经过我N遍揣摩,这些文字除了可作AV剧本,既没什么艺术价值,对情节也无太大推动作用(那不过是六个上来就领便当的龙套好不?)。
但这些无聊笔墨对本书的命运影响巨大,如果没有这些,本书还会热销吗?——获茅奖的作品多了去,卖得动又有几本?还会有人去关注所谓的民族史诗吗?——史诗多了去,没人关注就只是“死尸”。
类似的精明并不少见。黄易的《寻秦记》一开始也把项少龙写得像种马,直逼《苹果日报》的咸湿文,读者被勾住后读下去,才发现真是玄幻巨著,而书的后半部已几乎没有性描写。性话题永远不缺受众,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尤甚。一个作家写重大政治题材没人关心,要是写性爱小说,立马成红人,就如《废都》之于贾平凹,《丰乳肥臀》之于莫言。
书是如此,电影亦然。当年我们挤破头看《菊豆》,看《阳光灿烂的日子》,谁能说不是为了那春光一现呢?而不知从何时起,情色只能躲在我们的硬盘,再不敢在影院抛头露面。所以看到媒体宣传上接二连三的“情色”,我欢欣鼓舞;后来又听说因为“情色”被总菊延期了,就更是翘首以待。然而赤裸裸的事实就是露个膀子、露半个背,如果这也叫大尺度,那T台上多的是AV真人秀!
原著借助情色而问鼎文坛,是因为情色背后藏着民族史诗。电影用情色把观众骗进了影院,背后却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看不到家族之争。剧情都过半了,白嘉轩和鹿子霖还好得像基友,直到鹿子霖要田小娥色诱白孝文,似乎才开始有些勾心斗角的模样,却又让人没头没脑。
看不懂内涵所在。电影的主题就像怪声怪调的秦腔一样费解。时代变迁的史诗基调里,却夹着一个女人的呻吟声,而呻吟声还渐渐成了主旋律。
王全安虽然没舍得让老婆满身大汉,却让戏份像白鹿原上的男人一样,都压在了田小娥的身上。
可以说,三分二的剧情都在讲“那些年,睡过田小娥的男人”(我看鹿三瞅着媳妇裸背的眼神不对劲,以为他俩也要来一炮……),这让没睡过田小娥的男一号白嘉轩,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打酱油。雄浑的史诗,因此被庸俗化成了男女关系。
张雨绮的演技着实长进,但站在一堆老戏骨中间,依然稚嫩得很;而她过于现代的外形,也与影片有着时空的隔膜感。据说王全安的剧本完成于2005年,或许那时他心目中的田小娥还是余男——如果是余男,或许还能在情色中,生发出称得上史诗的东西。
影片最让人诟病的,莫过于结尾处的戛然而止。原以为田小娥死后可以安心看史诗,没想到却看到了演员表。文字可以把意象压缩得层层叠叠,而电影却要把意象像屏风一样展开,难免放不开手脚。在原著的情色和史诗之间,电影为票房而选择了不着调的情色。至于那被剪掉的70分钟里,是藏着真正的情色,还是藏着真正的史诗?
●两段秦腔确实好听,但游离于情节之外,为唱而唱,没来由得像印度阿三的歌舞片。
●电影从1912年讲起,白孝文那一辈还是小屁孩。转眼到1920年,一下子竟全成了段奕宏、成泰燊、郭涛这批小老头,导演你也给化化妆啊。
-----------------------------------------
PS:我从未质疑原著的成就,但认为开篇的处理确实是一种扩大影响的手段。本书好像还是高中课外选读书目,记得开篇那些ooxx就缩减成了“白嘉轩娶了六个婆娘都没下出个崽”,差不多这么个意思吧。向正在上高中的童鞋求证。
喜欢
(
2
)
踩
(
0
)
举报
(
0
)
登录
|
注册
|
创建评价项目
共有
0
条记录
白鹿原(2012)
剧情
/
历史
《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由王全安执导,段奕宏和张丰毅等主演。 该影片筹备9年、拍摄3年,于2012年2月15日全球首映。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争斗为背景,主要表达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的东西。2012年7月,《白鹿原》确定将于9月13日在内地公映。对于电影被删减,导演直言电影和小说当然要保持一致。
请填写您的举报理由
如果你问我是否读过《白鹿原》?我实在很为难。首先说呢,我对故事情节真的一无所知;但其次呢,我又对书里的性描写了如指掌。本书问世时,我刚进入青春期,书店架子上无意抽下,一开卷就被连串的猛料给勾了魂。那天中午,我连午饭都没吃,用一如扫黄办的犀利眼神,把这本书翻了两个小时。后来,每当我心灵空虚时,就会到书店翻翻这本书,因为有了它,逛书店就跟逛窑子一样。
回忆这段往事,不为分享个人的阅读偏好,而是想探讨性描写对于本书的意义。陈忠实说,他把握性描写的原则是“不作诱饵”。我觉得这话言不由衷。
本书一上来就是白嘉轩和六个女人的OOXX,而经过我N遍揣摩,这些文字除了可作AV剧本,既没什么艺术价值,对情节也无太大推动作用(那不过是六个上来就领便当的龙套好不?)。
但这些无聊笔墨对本书的命运影响巨大,如果没有这些,本书还会热销吗?——获茅奖的作品多了去,卖得动又有几本?还会有人去关注所谓的民族史诗吗?——史诗多了去,没人关注就只是“死尸”。
类似的精明并不少见。黄易的《寻秦记》一开始也把项少龙写得像种马,直逼《苹果日报》的咸湿文,读者被勾住后读下去,才发现真是玄幻巨著,而书的后半部已几乎没有性描写。性话题永远不缺受众,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尤甚。一个作家写重大政治题材没人关心,要是写性爱小说,立马成红人,就如《废都》之于贾平凹,《丰乳肥臀》之于莫言。
书是如此,电影亦然。当年我们挤破头看《菊豆》,看《阳光灿烂的日子》,谁能说不是为了那春光一现呢?而不知从何时起,情色只能躲在我们的硬盘,再不敢在影院抛头露面。所以看到媒体宣传上接二连三的“情色”,我欢欣鼓舞;后来又听说因为“情色”被总菊延期了,就更是翘首以待。然而赤裸裸的事实就是露个膀子、露半个背,如果这也叫大尺度,那T台上多的是AV真人秀!
原著借助情色而问鼎文坛,是因为情色背后藏着民族史诗。电影用情色把观众骗进了影院,背后却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看不到家族之争。剧情都过半了,白嘉轩和鹿子霖还好得像基友,直到鹿子霖要田小娥色诱白孝文,似乎才开始有些勾心斗角的模样,却又让人没头没脑。
看不懂内涵所在。电影的主题就像怪声怪调的秦腔一样费解。时代变迁的史诗基调里,却夹着一个女人的呻吟声,而呻吟声还渐渐成了主旋律。
王全安虽然没舍得让老婆满身大汉,却让戏份像白鹿原上的男人一样,都压在了田小娥的身上。
可以说,三分二的剧情都在讲“那些年,睡过田小娥的男人”(我看鹿三瞅着媳妇裸背的眼神不对劲,以为他俩也要来一炮……),这让没睡过田小娥的男一号白嘉轩,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打酱油。雄浑的史诗,因此被庸俗化成了男女关系。
张雨绮的演技着实长进,但站在一堆老戏骨中间,依然稚嫩得很;而她过于现代的外形,也与影片有着时空的隔膜感。据说王全安的剧本完成于2005年,或许那时他心目中的田小娥还是余男——如果是余男,或许还能在情色中,生发出称得上史诗的东西。
影片最让人诟病的,莫过于结尾处的戛然而止。原以为田小娥死后可以安心看史诗,没想到却看到了演员表。文字可以把意象压缩得层层叠叠,而电影却要把意象像屏风一样展开,难免放不开手脚。在原著的情色和史诗之间,电影为票房而选择了不着调的情色。至于那被剪掉的70分钟里,是藏着真正的情色,还是藏着真正的史诗?
●两段秦腔确实好听,但游离于情节之外,为唱而唱,没来由得像印度阿三的歌舞片。
●电影从1912年讲起,白孝文那一辈还是小屁孩。转眼到1920年,一下子竟全成了段奕宏、成泰燊、郭涛这批小老头,导演你也给化化妆啊。
-----------------------------------------
PS:我从未质疑原著的成就,但认为开篇的处理确实是一种扩大影响的手段。本书好像还是高中课外选读书目,记得开篇那些ooxx就缩减成了“白嘉轩娶了六个婆娘都没下出个崽”,差不多这么个意思吧。向正在上高中的童鞋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