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网转载:互联网证券日报
公式本报见习记者 陈 炜
5月初电影市场的焦点,可能全部聚集在了《后来的我们》身上。从预售票房过亿元,到上映首日出现大量退票,近日更是有水军团队在豆瓣为其刷分的传闻。
虽然片方对此极力否认,但是《证券日报》记者调查表明,豆瓣刷分产业链,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业内普遍认为,电影舆论造势的渠道中,豆瓣的成本最高,也有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豆瓣刷分的产业链已经萎缩了”。
但在记者调查时发现,豆瓣刷分成本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低。甚至有水军团队信誓旦旦的向记者保证,对刷分业务“很有经验”,新片上映时5500元包刷6分。
不过,豆瓣方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刷分是没用的”,反刷分一直是豆瓣电影的日常工作,反非正常评分策略会根据刷分行为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具体的规则并不方便透露。“2015年豆瓣CEO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的回答,现在仍然适用。”
刷分行为屡禁不止
虽然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曾明确表示,“声称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骗人”。但不容否认的是,针对豆瓣评分的水军刷分行为,一直颇有市场,甚至有水军团队号称可以刷出高分。
5月5日以来,《证券日报》记者以“片方”的身份接触到一些水军团队,这些团队大都打着“网络推广公司”的旗号,明面上宣传电影,实则干着刷分刷口碑的工作。
据对方透露,大部分水军团队在豆瓣上的业务都涵盖了口碑策划、评分维护、豆瓣影评等,可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方案。其大多表示自身为专业的电影推广团队,“常年与各大片商合作,包括豆瓣及猫眼等平台”。
其中,有卖家向记者强调,“新上映的影片开分(初期评分)最为重要”。从其提供的开分价目表来看,指定6分报价为5500元,7分报价6500元,8分报价7500元,若未完成则收取次一级的费用,刷不到6分收取5000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若豆瓣评分能达到6分,对国产片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5月7日晚间,正在上映且在豆瓣显示评分的国产影片共13部,其中,评分低于6分的有8部,占比达61.5%。
而与刷分相对应的,则是刷影评,毕竟“光有分数没有评价,看上去太假,一定要配合着来”。从几家团队给出的报价来看,短评的价位基本维持在20元/条,也有卖家向记者表示,“量大的话可以优惠成18元/条,长评40元/条”。
以此计算,若想在影片上映之初通过水军将评分刷到6分,并配合几百条短评,则成本维持在万元左右,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水军向片方开出的20元/条的价格相比,其招揽“打手”的报价极为低廉。
记者在豆瓣各类兼职小组、贴吧等平台上搜索发现,不少水军团队开出的招聘薪酬,大多维持在每单0.25元-0.8元之间,少数给出了每单1.5元-3元的价位。
对此,有知情人士私下向记者解释,水军内部也存在层级关系,不少“水军头子”在接到任务后会发展下线,自己从中提取抽成,而随着下线的不断扩展,最底层的水军拿到的钱也就十分有限。
豆瓣称评分很难刷得动
针对所谓“豆瓣刷分成本高”的说法,有业内人士表示,不仅是指水军团队的开价高,而是在豆瓣的反水军机制下,其刷分的效果和难度远高于其他平台。
一方面,新注册的账号所打出的分“权重很小”。因此水军团队更青睐于招揽注册时间长、活跃度高的用户来“做任务”。
事实上,在《证券日报》记者联系部分水军团队表达加入意愿时也发现,部分负责人会要求先审核个人首页,来确定账号注册时长及活跃程度。这也侧面反映出,豆瓣刷分存在层级和门槛。
因此,日常“养号”也成为水军谋生的重要手段。据了解,小号至少要养三个月,期间最好多评价电影、多关注小组、多与他人互粉,同时,不要用太明显的粉丝头像,评价电影也要相对客观。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刷分行为在电影上映之初比较有效,之后会因为排片和自然评分的增加,刷分难度增大。“现在热门影片的评分数动辄数万、数十万,几百个刷分对最终结果的影响非常小”,“这还不算上平台的防刷分机制,如果被判定属于非正常评分,有可能你花上万元刷了1万条评论,第二天被删的也剩不了多少”。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影评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新片一向刷分严重,因此新片刚出来的分数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等过几个月再去看,分数就比较靠谱了。”
即使有水军刷分,资深人士也能从评价图中看出套路,据他表述,因豆瓣评分分为5级排列,可通过评分图的形状来判别影片质量。“真正的好片,豆瓣评分形状呈‘F’型或‘P’型,即顶端的5星和4星所占比重极大;而若出现‘C’型,意味着打5星和1星的用户都很多,反差大,很可能是请了水军的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