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性        别:保密
现        居:大陆
注册日期:2012-08-11
最后登录:2021-06-11

依衣如新(依衣服务)


2017-05-04
我们重视初生企业的发展和宣传,但是我们更倡导的是用户真实体验评价,刷好评宣传企业不利于企业发展!也显失公平公正!

华为 HUAWEI


2017-04-26
华为P10最新消息:华为P10闪存门、内存门、屏幕门引发争议,华为离伟大的企业有多远?

  最近华为因为p10惨了,闪存门的问题让华为走到了风口浪尖,也许是华为近两年发展的比较顺利,过于自信,低估友商,低估消费者,或许为了利益……总之,华为没有想到闪存会引发这么大一场公关危机。进而发展的一场信任危机。而华为终端、余承东等拒不承认自己的做法有误,不积极反应,而是把问题指向了提供闪存的供应商,加大指责友商的抹黑行为。更是在爆出这是业界惯例,然后引发了各种不满,然后任正非也关于这件事表态,可以退货可以换货。消费者也期待具体的行为。
  华为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很不容易,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和认可华为。把华为看做中国企业的骄傲,更代表中国企业的实力,称华为是伟大的企业。但是,这件事出来之后,华为离伟大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相消费者,店大欺人越离伟大越远,华为离伟大的企业的距离有多远,下面是小编的看法,你们有什么好的看法可以评论。
  华为P10最新消息:华为P10闪存门、内存门、屏幕门引发争议,华为离伟大的企业有多远?
  第一就是企业的服务还要改变,华为p10暴露出来华为在服务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华为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显然华为没有做到,所以华为需要在服务方面进行改进。
  第二就是一些核心的部件被其他厂商制约,很多核心部件都依赖日韩等企业。华为的研发实力一直都是国人的骄傲,那么华为是不是会自主研发生产内存?继处理器后又一个提升能力的大动作。如果可以研发成为,华为又少了一个短板,离伟大又近了一步。
  第三就是做企业要有有担当的领导团队,华为这次事带来的是高管拒不承认,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才会把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大家希望就是认个错就完了,结果确实现在的样子。消费者都很失望。希望华为以后会有有担当的领导组。

顺丰国际


2017-04-10
每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网评价留言的同时我们也会在官方微博上实时转发,本次在没有@对方的情况下得到了官方工作人员的回复,可见还是一家重视客户的企业。

小可爱正品女装


2017-03-27
小可家正品女装(淘宝店)评价地址:http://www.pingjiata.com/?r=project/show&id=136623

尚动水龙头太差


2017-03-20
(尚动天猫旗舰店)评价地址http://www.pingjiata.com/?r=project/show&id=136600

3号发型师俊逸


2016-11-09
请问是什么地方的朋克造型店?

一凡


2016-11-09
请问是什么地方的朋克造型店?

星巴克


2013-10-17
星巴克“暴利”:专宰中国人?

星巴克在中国确实卖得贵,但谈不上暴利

星巴克在中国卖得贵、利润率高,这都是事实

每隔一段时间,某行业某产品存暴利的新闻就会出现一次,上一次是眼镜,这次是星巴克。报道的路数也基本差不多,用“原材料价格低”配以“产品售价高”证明“该产品(行业)存在暴利”。这种新闻一次两次三次,“无商不奸”就会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报道出来的另一层含义似乎是,有关部门应该出手了,治一治这些贪婪无度的商人。
星巴克这次受到抨击,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卖得居然比美国还要贵”。按理说,美国(外国)的品牌在美国(当地)卖得比中国便宜,本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但我们还是要考究一下,对于星巴克而言,这是不是事实。下表列出了几个国家和地区星巴克基本款中杯的售价,不难发现,即使不考虑差距悬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从价格考虑,星巴克在中国的售价也仅仅比巴黎、东京便宜。

当然,要判断星巴克在中国是不是所谓“暴利”,首先应该去看它的财报。根据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同比增长0.1%至6830万美元,营业利润率为32%,而美洲区利润率为21.1%,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营业利润率仅为1.9%。由此可见,中国/亚太区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洲,也比美国本土要高出一截。从去年整个财年来看,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为27%,美洲区利润率为20.88%,而EMEA营业利润率仅为可怜的0.9%。

对比欧洲和美洲,星巴克在中国的利润率确实挺高,对于这一点,星巴克自己都大方承认,2012年4月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来说是高利润率市场”。
但利润率仅比美国高6个百分点,也显示了以物料成本或售价计算“暴利”的荒谬

媒体喜欢给企业算成本,尤其爱算原材料成本(物料成本),去年指责iPhone硬件不值钱却卖高价;今年指责眼镜行业镜框、镜片不值钱,却也能卖个千八百;这次指责星巴克的咖啡豆廉价,只有星巴克饮品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类似的说法,无非是想引导读者接受“成本决定价格”的思维,最终证明自己“暴利”的说法是存在的。
稍微懂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成本,很多时候对价格的构成并不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以星巴克为例,《华尔街日报》根据星巴克去年年报,绘制了一幅中国星巴克大杯拿铁定价依据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占比星巴克大杯拿铁价格构成最大的,是租金一项,占26%,其次是门店营业支出,占15%,第三才是原材料,占13%。如果不把定价全貌展示出来,只谈咖啡豆的价格有多低、或者只谈“中国的一个星巴克马克杯卖得比美国贵一倍”,显然有故意误导之嫌。

所谓暴利,其法律概念是指生产者、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超过合理幅度的利润。即使星巴克在中国27%的利润率较高,也要证明这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才可以。对于中国很多国有企业,这样的不正当手段,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内幕交易、行政垄断等。而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咖啡市场,星巴克异军突起,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只能证明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而星巴克“在华施暴”、“榨取暴利”,甚至“守土有责”的说法,则是不知所云。
况且,星巴克昨天也对外界回应了质疑,称之所以星巴克中国及亚太地区账面利润率很高,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地区其他经营形式(合资门店、加盟门店)占比较高,而财务报告只计入这些门店的利润,直营店却要体现各项成本以及最终的利润,因此直营店占比较少导致该地区的利润率高于北美等地区。我们根据星巴克去年年报,可以查到,星巴克在亚太,80%都是特许加盟店,只有20%是直营。
星巴克凭什么在中国卖高价?

卖高价是星巴克基于在中国的定价策略

中国是喝茶的国家,美国是喝咖啡的国家,即使时代在发展,口味会变化,想让中国人都接受有苦味的咖啡,也非易事。想想看,一个第一次去星巴克的中国人,看到拿铁,焦糖玛琪朵,摩卡,卡布奇洛这样的名字,会多云里雾里。常看美剧的人会发现,很多美国人牙没刷脸没洗,先睡眼惺忪地冲进咖啡馆抓一杯咖啡走,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
基于这个原因,首先决定了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不会很大,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星巴克2012财年总营收132.9亿美元中,美洲占到99.36亿美元,中国、亚洲太平洋地区只有7.21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星巴克虽然卖得贵,但是市场份额很小。
市场营销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少量消费不会有很高的价格敏感性。就像偶尔来北京的人不会抱怨这里食品的价格(假设北京食品价格高),因为他只是偶尔消费一次。只有大量消费后,顾客才会产生价格敏感,并想寻找廉价替代品。中国喜欢喝咖啡的这部分人基数相对较小,又有支付能力,那当然高价卖一杯是一杯。
即使把一杯卡布奇诺从25块降到2块5,喝惯了茶叶的大部分中国人可能还是不会改喝咖啡;喜欢喝咖啡的人也没法因此把消费量从一天一杯上升到一天五杯。所以,在中国每个销售点的收益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星巴克通过高价策略补贴了其在中国较低的销售量。
星巴克提供了中国人稀缺的休闲环境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星巴克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美国的优势项目——外卖,取而代之的是店内的舒适服务。在90年代后期,通过提供只有很少餐厅能提供的舒适环境,星巴克成为了朋友见面的绝佳场所。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作为一家咖啡店,应该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点一杯咖啡,打开苹果电脑,一坐一下午,这样的画面,在中国的星巴克里很常见。

既然主要是休闲,次要是喝咖啡,那么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店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小。和美国比来,位置更好,店更大,能坐下来的地方更多。今年6月21日,星巴克1999年1月在中国大陆开设的首家门店,从北京国贸商城一层搬迁到国贸三期。对此,业界普遍持“租金太贵”的猜测。公开数据显示,国贸商城一期店铺租金月均每平方米超过1000元,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过700万元,租金约为国贸三期的两倍。而星巴克2012年在亚洲地区的平均单店营业额为8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9万元。这种租金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星巴克的价格里。
物以稀为贵:现在的星巴克就是早期的麦当劳肯德基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了中国第一家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顾客如云,店外要排长长的队伍。衡以当时中国人的收入,肯德基价格不可谓不高。由于价高且外地没有,肯德基成为中国的“稀缺资源”,自然也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在麦当劳刚入中国的时候,还有人在里面办婚礼,可见当时去麦当劳是多么洋气的一件事。
如今肯德基在中国遍地都是,其超值午餐的价格已经十分屌丝,早已失去身份的识别度,被讥为“垃圾食品”。这就是“物以多为贱”。在任何一个国家星巴克都肯定不算高端,只是中国平均消费能力太低,才让低端的显得比较高端。这点其实星巴克和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策略相同,先做高端格调,然后随着国人收入增长,星巴克迟早会和肯麦一样平民化。
不必夸大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认为跨国公司宰中国人,潜台词是中国市场举足轻重

一些媒体在报道跨国公司“价格歧视”时,潜台词似乎就是“没我们中国市场你就不行”,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中国遍地开花的家乐福超市,主要营收仍在法国,2012年,其中国市场营收55.83亿欧元,还不到其全球总营收865.58亿的7%;即便是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的可口可乐,中国市场的营收也只占其总营收的7%左右。我们最常见的跨国公司中,只有百胜集团旗下的肯德基离开中国市场将会困难重重——肯德基在中国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51.4%,超过了其一半的份额。
跨国公司究竟有多依赖中国市场,少了中国市场,就会一蹶不振?《经济学人》7月发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中国市场并不那么吸引人了,一些公司的发展故事还起了警示作用,如卷入行贿门事件的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根据《经济学人》更早前的调查,全球金融危机令跨国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更为依赖中国市场,以期带来更多营收。但目前中国对于大多跨国公司而言,仍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这份报告基于对328名非中国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以及对大型外国跨国公司高管、商业学者和市场分析师的深入访谈而完成,这次调查中,只有8%受访者认为中国已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如果能客观地看待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性,至少不会在一遇到中外价格差异的时候,就甩出“价格歧视”、“守土有则”的杀手锏,应该考虑下别人这么做的必要性。

诺基亚(Nokia)


2013-09-04
《卫报》:手机巨头诺基亚的兴衰史
据英国《卫报》报道称,诺基亚手机最终还是无法面对苹果iPhone带来的挑战,今日微软宣布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服务业务。从一家橡胶靴子制造工厂到世界顶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到底历经了怎样的大起大落,让我们来一睹诺基亚的兴衰史。

1865: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rik Idestam)在芬兰西南部坦默科斯基地区建立一家木浆磨坊。

1871:“诺基亚”名字诞生。艾德斯坦在诺基亚河岸建立第二家磨坊,由此取名“诺基亚”。

1898:爱德华•博伦(Eduard Polón)成立芬兰橡胶工厂,后来成为诺基亚公司的橡胶业务,制造各种橡胶产品如橡胶靴及轮胎等。诺基亚长筒雨靴到现在仍然在产,但已不是诺基亚公司生产。

1912:阿维德•威克斯同(Arvid Wickström)设立芬兰电缆工厂,该工厂为诺基亚电缆及电子产品业务的前身。

1967:诺基亚纸浆磨坊、芬兰电缆工厂及芬兰橡胶工厂正式合并。

1979:诺基亚与芬兰领先电视制造商Salora合资成立无线电话公司Mobira Oy。

1981:诺基亚推出全球首个国际蜂窝网络——北欧移动电话服务,首次支持国际漫游。

1982:诺基亚在该网络中推出首款汽车电话Mobira Senator。同年诺基亚首台数字电话交换机Nokia DX200投入运营。

1984:诺基亚推出便携式汽车电话Mobira Talkman——一款笨重型电话但开启了诺基亚移动电话的篇章。

1987:诺基亚推出首款手机Mobira Cityman。该手机重800克,当时售价24000芬兰马克(折合3400英镑)。前苏联领袖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被拍使用该手机从赫尔辛基打电话给莫斯科的通信部长。

1991:芬兰首相哈里•霍尔克里(Harri Holkeri)使用诺基亚设备打通了全球第一个“国际移动通信系统”电话。

1992:诺基亚推出首款数字手持GSM手机Nokia 1011。诺基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决定专注手机及通信业务,并开始出售橡胶、电缆及消费者电子产品部门。

1994:诺基亚推出首款搭载诺基亚Tune铃声的2100系列手机。诺基亚2100系列手机全球销量高达2000万,当时诺基亚设定的目标销量仅为40万。

1998:诺基亚成为全球手机市场领头。

1996-2001:诺基亚营业额增长近5倍,从65亿欧元增长至310亿美元。

1999:诺基亚推出支持初级网页浏览功能包括浏览电子邮箱的手机Nokia 7110。该手机支持欧洲Orange运营商网络通过WAP协议访问因特网。

2000:诺基亚与音乐出版商EMI达成协议,允许用户选择自己喜爱的音调当作铃声。

2001:诺基亚推出首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Nokia 7650。但是由于手机市场增长放缓,诺基亚利润下跌,投资者不满。诺基亚宣布裁员1000人,截止2001年底形势开始好转。

2002:诺基亚推出首款视频录像手机Nokia 3650。同年诺基亚推出首款3G手机Nokia 6650。通过3G技术,诺基亚手机可用于随时随地浏览网页、下载音乐以及观看电视等。

2004:诺基亚宣布尽管仍然身为手机市场领头公司,但市场份额不断缩水。诺基亚当时市场份额为35%,而诺基亚设立目标市场份额为40%。

2005:诺基亚在尼日利亚售出其第10亿台手机,是一台Nokia 1100。诺基亚全球手机用户超过20亿人。

2007:诺基亚承认其出售的4600万台手机电池存在缺陷,被迫全球大规模召回产品。与此同时,更严峻的问题出现了:苹果推出首款iPhone。

2008:诺基亚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利润下跌30%。同季度诺基亚智能手机销量下跌3.1%,而苹果iPhone销量增长327.5%。

2009:诺基亚宣布计划全球裁员1700人,手机销量出现衰退。诺基亚承认对iPhone等新产品反应很慢,并计划回击。但是诺基亚难逃十年以来首次亏损。

2010:竞争产品如iPhone及Android设备对诺基亚未来造成严峻挑战。诺基亚任命微软前高管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同年尽管利润上升,诺基亚还是选择裁员1800人。

2011:埃洛普警示员工称“我们决定选择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几天之后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欲抗衡苹果iOS及谷歌Android平台。诺基亚从全球65000员工中再次裁员4000人。埃洛普否认诺基亚与微软洽谈收购事宜。诺基亚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被苹果及三星超越,利润及营收缩水。同年推出新智能手机。

2012:诺基亚裁员4000人,将智能手机制造工厂迁移至亚洲。诺基亚发布利润警告,股价下跌,亏损额增至13亿欧元。分析师预测诺基亚可能会被微软收购。诺基亚再次裁员10000人并宣布关闭芬兰最后一家工厂。

2013:诺基亚历经18个月亏损终于扭亏为盈。微软宣布54.4亿欧元(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中国好声音


2013-07-28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评价地址:http://www.pingjiata.com/?r=project/show&id=2461

白鹿原(2012)


2012-08-11
   由于这部电影尚未上映, 在此只能说些憧憬的美话。
  
   我向来都是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电影,不过这次却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因为《白鹿原》是我奉为珍宝的一本小说。因为王全安是我认为最有实力的中国导演。
  
   这部电影命运多舛,拍摄停顿之时王全安和芦苇合作了《图雅的婚事》练练手,这部试手小作一鸣惊人,一举斩获了柏林金熊。我们经常在威尼斯看到中国奇迹,在柏林这次才算是真正的奇迹。
  
   王全安后来的《纺织女孩》和《团圆》同样水准不俗,其中《团圆》是柏林历史上第一部获奖的开幕影片。
  
   很多人喜欢把王全安和张艺谋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是陕西人,因为他们都是金银熊在手。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纯爷们,从不搞什么阴郁的伤痕文学哭哭闹闹怨气冲天那一套,他们又硬又臭,有能够承载几千年伤痛的气概,有照样能够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西北汉子的气节。他们的区别在于王全安更会写实,张艺谋更形式化风格化。而写实,是《白鹿原》这样电影的灵魂。纵观整个中国电影界,没有比王全安更适合当这部电影导演的人。
  
   这部电影迟迟没有上映,还在审核阶段。据说王全安将这部电影剪到5个小时就剪不动了。这样一部宏伟的小说,它的电影5个小时也不过分。反正我当年眼睛都不带眨的就把《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日瓦戈医生》看完了。好的电影,你永远都不会嫌长。现在的观众早就没有了看史诗片的耐心,文字长了都懒得看,微薄都取代了博客呢。如果这部电影被压缩在5个小时之类,不是导演的问题,而是观众们的悲哀。
  
   电影进行了内部试映,铁凝的评价是:“小说本身就是个大作品,但觉得很难拍成电影,看完王全安编剧导演的作品,我认为影片具有浑厚的气象和博大的情怀,是近些年来我看的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原著用文学语言叙述出来的景象,电影语言表达得很饱满。”此外,铁凝还觉得电影《白鹿原》展现的中国人的形象,跟有些电影自我糟蹋的样子有鲜明的区别,她说:“白鹿原上的这些庄稼人,也有蒙昧和茫然,比如黑娃砸祠堂当土匪,但是那些麦客也有劳动的快乐,也有尊严和乐天的坦荡。”
  
   原著陈忠实对这部电影的改编也非常满意。
  
   崔永元的微薄上写道:“看了王全安导演的新作《白鹿原》眼前一亮,这才是电影!再商业的时代也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它需要好看,也需要品质,更需要诚意,尽管资金宽绰,尽管大牌云集,它的文化属性不可或缺,要让观众去看你的电影,更要让观众看得起你的电影!尊重电影才谈得上尊重观众。”
  
   小崔说话一般都比较实,更增加了我的期待。我想,像王全安这样的导演,这一部反复被折腾了8、9年的电影,应该不可能做媚俗的事情。
  
   能看到的只有海报、剧照、两个预告片。其中的《将军令》我反复观摩,爱不释手,那高亢激昂,尽展秦人风范。现在弄摇滚的小伙子们看看那一段小秦腔,会感到无地自容的。
  
   剧照相当惊艳,很有老照片的神韵和风采。据说扮演田小娥的张雨绮在里面有你意想不到的出色演出。
  
   一起期待白鹿原吧,在微漠的希望中期待中国电影的灵光乍现吧。